通廊式货架(Drive-inRacking)是一种高密度存储系统,广泛应用于仓储物流领域,尤其适用于大批量、少品种货物的存储需求。其特点如下:
###1.**高密度存储设计**
通廊式货架采用连续贯通式货位布局,货架内部不设横向通道,仅保留纵向主通道供叉车进出。通过减少通道数量,空间利用率可达60%-75%,较普通横梁式货架提升30%以上。特别适合存储量大、品类单一的商品,如食品、饮料、冷库冻品等。
###2.**结构特点与存取方式**
货架以立柱片为支撑,采用牛腿梁或无横梁设计,货物直接存放于轨道式托盘上。叉车需驶入货架内部进行作业,采用"后出"(FILO)的存取模式,适合无需频繁周转的货物。单侧深度通常为4-15个货位,深度选择需结合货物周转率平衡效率。
###3.**承载能力与稳定性**
通廊式货架承重范围广,单层载重可达500-2000kg。通过配置导轨、背拉杆等加固装置,可保障货架整体稳定性。但需注意货物堆叠需保持均匀分布,避免偏载导致结构变形。
###4.**适用场景与局限性**
***优势场景**:冷库(减少冷气流失)、大批量生产企业的原料存储、季节性商品存储。
***局限性**:存取效率低于穿梭式货架,货物需严格按批次管理;改造灵活性较差,货位深度一旦确定难以调整。
###5.**安装与维护要求**
需结合仓库净高、消防规范进行设计,地面平整度要求±3mm以内。日常维护需定期检查导轨磨损、立柱垂直度等,建议每半年进行安全检测。
通廊式货架通过空间集约化设计有效降低仓储成本,但需结合货物特性、作业流程进行系统规划,方能发挥大效益。对于SKU较少、周转率中等的企业而言,是平衡存储密度与成本的解决方案。








流利式货架(重力式货架)使用注意事项
流利式货架因其的空间利用率和"先出"的物流特性,广泛应用于仓储物流领域。为确保其安全性和使用效率,需注意以下关键事项:
一、安全设计规范
1.承重匹配:严格遵循货架设计的静载和动载标准,禁止超重存放。需预留20%的安全余量以应对冲击载荷。
2.结构加固:立柱需采用不低于2.0mm厚冷轧钢板,地面平整度误差应小于3‰,每列货架应配置防倾倒装置。
3.防撞保护:通道两侧设置防撞柱(直径≥100mm),货架端部安装缓冲胶垫,叉车作业区应划设警戒线。
二、系统参数优化
1.倾斜角度:根据货物重量调整滑道坡度(通常3-8°),重货取低值,轻货取高值,确保匀速滑动。
2.滑道长度:单滑道不宜超过6米,超过时需增设中间支撑,避免因重力加速度导致撞击。
3.通道宽度:主通道保持3.5-4米,拣选通道不低于1.2米,需考虑叉车转弯半径(1.8米)。
三、操作管理要求
1.码放规范:货物需与滑道中线对齐,外沿不得超过货架边缘5cm,层高间距应预留10cm操作空间。
2.流量控制:单个滑道存储量不超过设计容量的90%,避免堆积堵塞。设置滑道满载警示线。
3.人员防护:严禁攀爬货架结构,定期检查安全扣件(每季度至少1次),滑道末端安装止挡装置。
四、维护保养要点
1.每日巡检滑道顺畅度,及时清理异物,滚轮润滑周期不超过3个月。
2.滑道磨损量达原始直径15%时应立即更换,结构件锈蚀面积超过10%需处理。
3.每年度进行荷载测试,使用激光水平仪检测货架垂直度(偏差≤1/1000H)。
特别注意事项:存储液态货物时需配置防渗漏托盘,电子元器件等精密货物应增设阻尼装置。改造现有货架必须由原厂或机构评估,严禁私自加装附属结构。
通过科学设计、规范操作和系统维护,可延长货架使用寿命至15年以上,同时提升仓储作业效率30%-50%。建议建立三维荷载分布图,实现动态负荷监控,确保长期使用安全。

立体货架作为现代仓储物流的设备,其稳定性和安全性直接影响作业效率与人员财产安全。科学规范的维护管理可延长货架寿命、降低事故风险,需从以下五方面落实维护措施:
一、日常巡检制度化
建立"日检+周查"双轨机制。每日作业前,需目视检查立柱垂直度偏差是否超过1/1000,横梁连接处螺栓松动率需控制在5%以内。每周使用激光测距仪检测货架整体水平度,允许误差范围应严格参照GB/T28576标准。重点监测高频存取区域的支撑结构,建立易损部件清单。
二、清洁养护化
采用工业级吸尘设备每72小时清除横梁积尘,粉尘堆积厚度超过3mm需触发预警。针对化工仓储场景,配置PH值检测仪监控货架表面腐蚀情况,发现酸碱残留立即启动中和处理流程。润滑保养使用食品级锂基脂,每季度对导轨、滚轮等运动部件注油,避免使用易粘灰的油性润滑剂。
三、负载管理智能化
部署物联网称重系统,实时监控各层荷载分布。设置动态预警阈值,当单点承重达到额定值90%时自动锁定该储位。采用三维荷载分析软件,每月生成压力分布热力图,对持续高负荷区域进行结构加固。严格规范异形货物存放,长度超限货物需启用支撑架。
四、损伤修复标准化
建立四级损伤响应机制:划痕深度≤0.5mm采用环氧树脂修补;变形量在2-5mm区间使用液压校正设备修复;出现结构性裂纹立即启动区域隔离程序;整体倾斜超过安全阈值时,执行72小时应急卸载方案。所有修复作业后需进行72小时持续监测。
五、文档管理数字化
构建维护数据库,通过RFID标签关联每个货架单元的完整生命周期记录。运用技术存证每次维护数据,包括操作人员生物特征、作业环境参数等140项元数据。定期生成预测性维护报告,运用机器学习算法预判部件失效周期,实现维护策略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型。
立体货架维护已从传统人工检查发展为智能运维体系,需融合工程技术、数据分析和安全管理,通过标准化流程与数字化工具的结合,构建全生命周期的设备健康管理体系。
